首页 > 生活学习 > 生活学习 > 赛力斯的前世今生:从弹簧厂到新能源汽车黑马的崛起、困境与突围

赛力斯的前世今生:从弹簧厂到新能源汽车黑马的崛起、困境与突围

发布时间:2025-02-11 11:09:19来源: 13041198719

在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狂飙突进中,赛力斯(Seres)的名字既充满传奇色彩,又饱受争议。这家企业的历史可以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的弹簧厂,历经三次创业浪潮,最终凭借与华为的深度合作跻身行业焦点。然而,伴随市场格局的剧变与新势力的崛起,赛力斯的“华为光环”逐渐褪色,暴露出技术依赖、品牌独立性不足等深层问题。本文将从其历史沿革、发展模式、现实困境及未来突围路径展开分析。

 

一、前世:三次创业与转型基因

赛力斯的成长史,本质上是创始人张兴海“顺势而为”的三次创业历程。

1. 第一次创业:弹簧厂到汽车零部件之王(1986-2003)

1986年,张兴海在重庆巴县创立凤凰电器弹簧厂,凭借将进口弹簧价格从1美元降至1元人民币的技术突破,迅速占据国内洗衣机弹簧90%的市场份额。1996年,他进军减震器领域,成为摩托车减震器行业的产销冠军。2003年,张兴海通过与东风汽车合资成立“东风小康”,切入微型面包车市场,凭借“开东风、奔小康”的广告语,迅速跻身微面销量前三,积累起整车制造经验。

2. 第二次创业:从传统汽车到新能源探索(2015-2020)

2015年,张兴海购入特斯拉Model S,意识到电动化趋势不可逆转。此后,小康股份(赛力斯前身)在硅谷成立新能源公司SF Motors,收购特斯拉联合创始人马丁·埃伯哈德的电池公司InEVit,并确立增程式技术路线。然而,首款高端车型SF5销量惨淡,2020年仅售出千余辆,暴露了品牌力不足、渠道薄弱的短板。

3. 第三次创业:华为赋能下的绝地反击(2021至今)

2021年与华为的合作成为转折点。华为的“智选车”模式为赛力斯提供了智能化技术、销售渠道与品牌溢价,双方联合推出问界系列车型。问界M5创下“87天销量破万”的纪录,赛力斯股价一度飙升,市值突破千亿。然而,这种合作也埋下隐患——外界普遍认为赛力斯沦为华为的代工厂,“失去灵魂”的质疑声不断。

 

二、发展模式:华为依赖与“智选车”的双刃剑

赛力斯的崛起离不开华为的全方位赋能,但这种模式在短期内带来红利的同时,也加剧了长期风险。

1. 技术依赖与品牌弱势

华为为问界系列提供鸿蒙智能座舱、自动驾驶技术及销售渠道支持,赛力斯则专注于整车制造。尽管合作初期销量激增,但用户调研显示,消费者选择问界的主要原因是“华为品牌”,而非赛力斯自身的技术特色。例如,问界M9的销量高度依赖华为粉丝群体,一旦华为战略调整,赛力斯的市场竞争力将迅速弱化。

 

2. 利润分配与研发空心化

根据协议,华为从每辆问界汽车中抽取10%的利润(2%技术授权费+8%渠道费),而赛力斯的研发投入长期集中在传统制造领域,智能驾驶等核心技术依赖华为。2024年数据显示,赛力斯上市公司仅持有研发子公司41.5%的股权,若计入体外亏损,净利润将大幅缩水。

3. 产能扩张与市场风险

赛力斯近年斥资超200亿元建设智慧工厂,规划产能达百万辆,但2024年主力车型M7销量环比下降50%,M9也因市场饱和出现10.3%的环比下滑。过度依赖少数车型的“爆款逻辑”在竞争加剧下难以为继。

 

三、困境:新势力围剿与华为战略的不确定性

赛力斯当前面临三重挑战:

1. 市场竞争白热化

理想、蔚来等新势力通过自研技术巩固护城河,而赛力斯的“增程式”差异化优势逐渐被追赶。2024年数据显示,理想净利润高出赛力斯12.5%,且在智能驾驶领域领先。

2. 华为战略转向风险

华为内部对“智选车”与“HI模式”(仅提供技术方案)的博弈加剧。若华为转向后者,赛力斯将失去渠道与品牌背书,其2024年推出的自有品牌“蓝电”初期销量惨淡,验证了独立发展的艰难。

3. 资本市场的信任危机

尽管赛力斯市值一度超越理想,但其市盈率估值高出20%-30%,市场对“华为依赖症”的担忧导致股价波动剧烈。2024年收购问界商标、入股华为引望等资本运作,进一步加剧业绩不确定性。

 

四、突围之路:技术自研、品牌重塑与生态构建

赛力斯若想摆脱困境,需在以下方向突破:

1. 强化核心技术自主权

加大电池、电驱、智能驾驶等领域的研发投入,摆脱对华为的单一依赖。例如,其超级电驱平台DE-i已实现多动力兼容,若能结合自研智驾系统,或可形成差异化优势。

2. 构建独立品牌形象

“蓝电”品牌的推出是重要尝试,但需通过精准定位(如中端市场)和差异化服务(如定制化场景)重塑用户认知。参考东风小康的微面成功经验,下沉市场或为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