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AI大模型DeepSeek的爆火,催生了一批以“AI赚钱”为噱头的付费课程。知识博主老徐通过社群《用DeepSeek实战高效赚小钱》4天收入超20万元,随后价格涨至62元,社群成员超6000人,总收入突破31万元。这一现象背后,既有市场对新技术的学习需求,更暴露了部分投机者利用信息差与焦虑情绪“割韭菜”的本质。
一、贩卖焦虑:从“技术培训”到“生存威胁”
卖课方的核心策略是通过制造恐慌,将AI技术包装成“不学即淘汰”的生存命题。例如,博主在直播间宣称“未来所有生意方式都将改变,不学AI必被淘汰”,甚至虚构“某大厂裁员50%内容岗”等案例,渲染技术替代的紧迫性。清华大学教授刘嘉指出,此类课程并非传授知识,而是通过制造恐惧感迫使消费者付费,反而阻碍公众理性拥抱新技术。
二、课程质量:注水严重,套路雷同
尽管课程售价从0.9元到699元不等,但多数内容缺乏实质价值。记者调查发现,部分教程直接复用ChatGPT时代的旧课包,仅替换关键词便重新上架,内容混杂Sora、Kimi等其他模型知识,沦为“AI大杂烩”。更有用户反映,99元的“变现课”仅教授注册账号等基础操作,而这些信息完全可通过免费渠道获取。部分社群甚至直接建议成员“通过卖课或咨询继续收割后来者”,形成“传销式”盈利链条。
三、监管真空与维权困境
当前知识付费领域存在多重问题:
1. 资质审核缺失:大量卖课账号为临时注册,专为收割流量而生。例如某小红书账号仅活跃5天便靠“提示词合集”获利8万元,但内容均为网络公开资料。
2. 虚假宣传泛滥:课程标题多使用“国运级风口”“逆天改命”等夸张话术,实际内容与宣传严重不符,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3. 维权成本高:消费者因单笔金额较小(多为几十元),往往选择放弃投诉,而平台退款机制松散,进一步纵容了投机者。
四、技术本质与理性回归
DeepSeek作为开源工具,其核心价值在于提升效率,而非“点石成金”。专家包冉强调,用户无需购买结构化指令集,自然语言交互已足够满足日常需求;真正的技术门槛在于本地化训练与垂直场景应用,而这需要系统性学习而非速成课。江苏省消保委也提醒,AI能否赚钱取决于综合能力,工具本身无法替代商业逻辑。
五、行业反思:从“淘金热”到“卖铲子”的循环
历史总在重演——从ChatGPT到Sora,每一轮技术热潮都伴随“卖课”乱象。正如19世纪淘金热中,“卖铲子的人”才是最大赢家,当下“AI掘金”的暴利同样流向贩卖焦虑的投机者。若监管与行业规范持续缺位,此类套路恐将以新技术的名义反复上演。
DeepSeek的崛起本应是技术普惠的机遇,却因短视的“割韭菜”行为蒙上阴影。消费者需警惕“速成暴富”陷阱,通过官方渠道学习技术;监管部门应加快制定知识付费课程标准,强化平台审核责任,避免技术红利沦为焦虑税。唯有祛除浮躁,才能让AI真正赋能个体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