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7日,上海部分中小学教师在寒假期间计划进行家访,以期加强与学生家庭的联系,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和成长背景。然而,这一传统而富有温情的教育沟通方式,却意外地遭到了部分家长和学生的拒绝,引发了网友们的广泛热议。

图片来源于网络
据了解,家访作为教师了解学生家庭情况、与家长面对面交流的重要途径,一直以来都受到教育界的重视。然而,随着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话、微信等即时聊天工具逐渐成为家校沟通的主要渠道,传统的入户家访逐渐变得不再那么普遍。此次上海部分中小学教师计划家访,原本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生、促进家校共育,但部分家长却以各种理由拒绝了老师的家访请求。
家住长宁区天山路的朱女士便是其中一位拒绝家访的家长。她表示,春节前就接到了班主任的通知,希望节后抽时间进行家访。但朱女士考虑到自家三代同堂,居住环境局促,且自己是单亲带娃,不希望老师了解过多家庭隐情。她担心老师会对家庭经济条件、家长背景等留下主观印象,从而影响教育公平。朱女士的担忧并非个例,许多家长都表示,家庭是私人空间,为接待老师家访需要刻意准备,这不仅打乱了家庭正常生活节奏,还可能暴露家庭隐私。

图片来源于网络
此外,一些家长还认为,现代通讯技术如此发达,微信、电话等足以满足家校沟通的需求,传统的入户家访已经失去了必要性。他们更倾向于通过线上方式与老师保持联系,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
针对部分家长拒绝家访的现象,网友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网友表示理解家长的担忧和顾虑,认为家访应该尊重家长的意愿,不应强求。也有网友认为,家访作为了解学生家庭环境、倾听家长心声的最佳方式,其重要性仍不容忽视。他们建议,教师可以尝试通过其他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如在学校或其他公共场所会面,或者利用线上工具进行视频家访等。
还有网友指出,家访被拒反映出传统教育方式与现代教育观念之间的碰撞。传统的家访模式是基于过去相对简单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生态而形成的,而如今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家长和学生的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因此,我们需要对家访进行创新和优化,使其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
面对部分家长拒绝家访的现象,教育部门也给出了回应。他们表示,家访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方式,也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但入户家访的形式可以灵活调整,以尊重家长的意愿为前提。同时,班主任应通过多种途径与家长保持沟通,确保家校共育机制的顺畅运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