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组合拳显效,楼市“止跌回稳”成主基调
2025年开年,中国房地产市场迎来久违的暖意。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在《学习与研究》杂志撰文指出,2024年多项政策支持下,市场信心逐步修复,房价止跌回稳趋势显现,2025年将继续推动这一目标。据中指研究院数据,2025年1月全国30个重点城市商品住宅成交面积同比微增1%,核心城市二手房成交套数同比增长19%,部分城市房价环比上涨。
政策端持续发力是此轮回暖的核心驱动力。2024年,中央首次提出“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并通过“降首付、降利率、降税费”三管齐下提振需求:首套房贷首付比例降至历史最低15%,存量房贷利率批量下调至LPR-30BP,多地推出购房补贴及公积金贷款优惠。地方层面,青岛等城市通过“青年人才安家费”“多子女家庭公积金上浮”等精准政策释放改善型需求,带动四季度成交量环比增长24%。
市场分化加剧:一线优质项目领涨,三四线以价换量
尽管整体市场呈现回暖态势,但城市与项目分化愈发显著。同策研究院宋红卫分析,2025年房价定价逻辑正从“预期估值”转向“经济基本面定价”。一线及核心二线城市的优质新房因稀缺性和配套优势,价格或创新高;而多数二三线城市仍面临库存压力,促销走量仍是主旋律。例如,北京、上海核心地段的高品质住宅项目认购率超80%,而部分三四线城市新房价格同比跌幅达10%,二手房“以价换量”现象普遍。
这种分化的背后,是人口流动、产业布局与公共服务资源的深度博弈。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李成指出,住房与教育、医疗资源的绑定推高了一线城市房价,而公共服务均等化滞后加剧了区域失衡。未来,通过城市更新、危旧房改造及产业多元化,或能缓解结构性矛盾。
深层动因:政策托底与市场出清的平衡术
当前楼市回暖并非单纯依靠政策刺激,更是市场风险出清与政策托底共振的结果。2024年四季度,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连续8个月回升至92.78,房企投资策略转向“以销定投”,聚焦核心城市核心区域,并积极参与城市更新。与此同时,中央通过“保交楼”专项借款、房企融资白名单等举措稳定供给端,避免系统性风险。
然而,隐忧犹存。尽管M2增速维持高位,货币宽松对楼市的边际效应减弱,财政政策需进一步发力。此外,家庭部门资产负债表的修复仍需时间,2024年居民房贷余额增速降至5年最低,预防性储蓄居高不下,制约消费信心。
未来展望:结构性复苏与长期转型并行
2025年楼市将呈现“结构性复苏”与“深度调整”并存的格局。
1. 核心城市率先筑底:一线及强二线城市有望在下半年完成筑底,政策宽松(如郊区限购取消、房贷利率差异化调整)或成关键。
2. 房价两极分化延续:核心区域优质资产受高净值人群追捧,而远郊及三四线城市房价仍面临调整压力,购房逻辑从“投资属性”转向“居住属性”。
3. 政策工具箱扩容:除传统金融手段外,保障性住房建设、租赁市场规范、REITs试点等长效机制或加速落地,推动行业向“租购并举”转型。
4. 产业多元化破局:减少经济对房地产的依赖已成共识,绿色能源、高端制造等新兴产业投资增长,或将重构城市竞争力与人口流向。
2025年楼市的回暖,本质是政策驱动下的阶段性修复,而非周期性繁荣的重现。对购房者而言,一线核心资产仍具保值功能,但需警惕非核心区域泡沫;对投资者,需摒弃“普涨”幻想,聚焦人口流入、产业升级的城市群;对行业而言,从“高杠杆、高周转”向“精细化、服务化”转型已成必然。
正如中国观察智库所言,房地产的未来在于“平衡”——在稳定市场与防范风险、短期提振与长期转型之间找到支点。唯有如此,楼市的“春意”方能真正孕育出可持续发展的生机。
大家觉得楼市的“春天”是暖阳还是倒春寒? 评论区说说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