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知道,在进博会上卖不了几台车,为什么这些车企还要去呢?”
确实,对于一些车企来说,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参加大大小小的车展那么简单。从CES到进博会,这些原本不属于汽车品牌商的舞台,却总是能出现不少车企的身影。在很多人看来,这不过是这些展会的添头罢了。
从本质上来看,这是车企们积极拓展展示空间、寻求更多合作机会、以及向公众展示其创新实力和品牌魅力的重要举措。这似乎看上去是一个合理的理由,但结合当下的中国汽车消费环境来看,这样的解释又变得苍白很多。
这几年中国车市的现状大家有目共睹,本土汽车与外资汽车的对立越发明显,并且在很多舆论环境中,外资汽车品牌们已经节节败退、不堪一击。无论是外资的油车还是新能源车产品,都无法在现在的车市激起半点浪花。
而根据各方的渠道信息显示,今年的进博会上,是这么宣传的:本届进博会,全球15大汽车品牌同台比拼,并均将新能源车型与智能化作为重头戏。不仅带来多款新车,还集中展示了面向未来出行的前沿技术。
实际上,这几天大家都在讨论小米SU7 Ultra、小鹏P7+、银河星舰7......汽车界的大新闻更偏向于晒新车订单。即便是11月7日最重磅的AUDI新品牌发布,都没上热搜。那么对于这些外资汽车品牌来说,在进博会亮个相还有意义吗?
规模与周期
如果有人去过今年的进博会,会发现一件很不一样的事情,宣传中的“新能源车型与智能化”展示其实并没有占多少比重。原因其实很简单,对于外资车企来说,展示“新鲜”的东西是它们参加进博会的目的,但我们熟悉的“新能源车型与智能化”就是它们最“新”的东西。
所以,确实有一部分车企展示了从未公开亮相过的新能源车型。比如日产汽车展出了Epic概念和Era概念车,但这两款概念车仅限于在展台上“围观”。本田则展出了烨 S7、烨 P7、烨 GT CONCEPT,这三款车则是实打实的可以坐上去体验。
其他的车企像丰田、奔驰、宝马、沃尔沃、大众、奥迪、保时捷、现代等车企,它们最新的电动车也就那么几款。这些外资车企在推出电动车的速度上,不可能像中国汽车品牌那样,从亮相到上市最快只要3个月左右的时间。
所以,很多外资车企的新能源车并不算“新鲜”的东西,更不用说像福特、捷豹路虎等这样的品牌,本身就没有电动化的产品,或者说只有少得可怜的电动化产品。所以这样的品牌,与今年进博会的主题契合的并不深入。
其实要笼统的来总结参加进博会的外资车企,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在全球范围内有规模销量的品牌,比如丰田、大众、本田、福特、现代。而是拥有悠久造车历史的品牌,除了以上品牌还有奔驰、宝马、捷豹路虎、日产等。
所以很多品牌,更倾向于自身在这悠久的造车历史中,展示自己的汽车生态圈。最典型的就是丰田、现代和奔驰,这三家的展台面积也是最大的。
比如丰田,不仅展示了1964年出口中国的首款车型、已经进入丰田博物馆馆藏的皇冠轿车,也展示了如今在大街上行驶的bZ系列新能源车。更重要的是,其展示了其在氢能技术、绿色出行和惠普福祉方面的最新成果。
作为一家历史悠久且常年销量全球第一的汽车品牌,其实后者才是丰田所要表达的东西。已经装车的3款氢燃料电池系统、电池回收再利用、储能系统、福祉版车型、康复支持机器人、GR运动品牌、Robotaxi等等,确实让人眼花缭乱。